意外保障
為您分擔因意外所成的變故
在某同學會的場景,一位擔任國小老師的女同學語重心長地說道:「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相比,實在是差太多了!上課不專心就罷了,有些小朋友還直呼我的名諱,有時課上到一半想上廁所,問都不問一聲就自己跑出去,有的還不寫功課、不愛念書,考試考不好,甚至連家長也不以為意……。」
的確,以前的孩子在家怕父母、在校怕老師,但是到了這個世代,在許多的孩子身上似乎逐漸看不到早期那種循規蹈矩、彬彬有禮的特質。
現代的孩子 運動睡眠都不足
或許是現代的社會型態導致不同世代的同齡孩子有著極大的差異性,在少子化的趨勢下,很多小孩子在學齡前只習慣於和父母或祖父母相處,同儕間的人際關係相對淡薄,加上父母多半忙於工作,較少有機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,因此在生活上便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性,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。
根據AIA友邦人壽「2016年AIA健康生活指數問卷調查—台灣調查成果報告」,台灣的父母對子女健康的滿意度比對自己的還高,為7.2分(滿分為10分),但仍低於亞太區平均值的8.1分,在不良的生活習性方面,台灣的家長多數認為他們的子女缺乏運動(佔67%)及睡眠不足(74%),歸咎原因,主要是因為學校課業壓力大(太多作業及課後要上補習班),且花太多時間在看電視、玩電動遊戲及上網,而壓縮了運動和睡眠的時間。
從這樣的結果來看,現代的孩子們隨著生活環境的轉變,表現於外在的行為舉止,許多家長便會覺得與他們當年大異其趣,紛紛大嘆孩子不好教。其實要把他們形塑成有生活態度優良的好孩子,家長和老師必須聯手出擊。
不同的階段 需要不同的教育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任何接觸過的人事物都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學習方向,因此,不同的階段必須給予不同的品格教育。以下針對四個時期區分,看看各階段的孩子需要什麼的教育。
學齡前:藉由家庭生活,準備與外界接觸
孩子出生之後,通常第一個接觸的是父母或祖父母,由於現代家庭有很多獨生子或獨生女,他們總是備受呵護、極度寵愛。然而,對孩子寵愛,但不要溺愛,在他們還無法判斷是非黑白的這個時期,父母平常不經意的行為正是他們學習的榜樣,榜樣有好有壞,這時期的孩子如果在行為有任何怪異舉動,往往是受到長輩的影響,這時期以身作則很重要,因為與他們最親密的家人,一舉一動都可能決定他們日後的行為。
小學時期:著重禮貌、懂得尊重及建立同理心
現代大部份小朋友都念過幼稚園,但進入小學後,才是學習待人處世的開始,除了課業的學習,也是逐步建立人際關係的時期。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舉止,正隨時受到其他家庭的家長及孩子檢視,好與不好都會讓人聯想到他所受的家庭教育為何。
小學時期的教育應著重在禮貌、對同儕尊重,以及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同理心,對待孩子同樣必須用身教來引導,但更重要的是要透過「機會教育」來讓他們快速了解箇中的道理,例如:當有孩子因為自己的情緒或行為,影響或妨礙到其他人時,作為師長的就讓他知道,如果他也受到別人相同的對待,自己的感受會是如何?讓他從感同身受中,懂得如何去和同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中學時期:學會自律,懂得為自己負責
經過了幾年的「小社會」歷練,有些中學的孩子會以「小大人」自居,甚至會有所謂「叛逆」的現象產生。我們在社會新聞中,有時會看到一些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走偏了路,事後卻有長輩幫忙「擦屁股」,但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他視犯錯為理所當然,反而會更變本加厲地使壞。
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,家長不妨適度地放手讓他們去處理自己的行為,只要從旁提點即可,當他們不小心犯了錯,絕對不要無條件地幫他扛下一切,要狠下心讓他們接受犯錯後應得的懲罰,才能在錯誤中學到正確的處世態度,對他個人及整個社會的未來都是有好處的。
大學時期:學習自我管理,建議式地培育公民素養
上了大學之後,就可以算是真正的大人了,對於自己的行為必須完全負責。現代的大學生大多很有主見,懂得替自己的現在與未來爭取應有的權益。家長應該盡量讓他們盡情在自己的領域裡去揮灑,在不違反社會公約及不脫序演出的前提下,讓他們去累積自己想要的社會經歷,並且從中培育公民素養,而做家長的只要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建議即可。
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家庭和學校都負有教育責任,在不同階段給予適當的教材(身教與言教),讓他們應用於日常生活中,便能夠養出心目中的好孩子。
然而,再怎麼說,孩子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,除了給他們生活所需、培養迎接未來的技能,對於他們的風險規劃也不能偏廢。當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及領域闖蕩時,疾病和意外往往不經意地伴隨在側,為此,AIA友邦人壽特別推出「驚奇四保」,其中「享愛無憂」兒童保障專案及「有備無患」青年保障專案等兩個專案,正是為幫助父母為孩子建構保障部位而設計,全方位地幫孩子建構起疾病、意外、醫療、重大傷病、重大燒燙傷的防護網,用最低的預算即可擁有高額的保障,陪伴孩子探索充滿驚奇的世界。